皓首穷经,踔厉筑梦
——访2016届物理学专业华陈强校友
2024年7月20日下午,我院“寻访校友足迹”实践小分队4名成员前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,采访2016届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华陈强校友。此次寻访,主要围绕学术研究的一系列问题展开。
定心在我身,科研须早为
谈起自己的第一次科研经历,华陈强毫不犹豫地想到大四时的毕业论文:关于二氧化钛光催化后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研究,他对这段经历的印象尤为深刻。在导师建议下,华陈强看完了二十多页的英文综述,尽管当时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很完善,他仍然利用寒假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里。在做实验的整个过程中,华陈强感受到了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。以清洗烧杯为例,首先使用去离子水超声清洗,然后用无水乙醇和丙酮等清洗,每一步都要到位,丝毫不得马虎。这次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让华陈强充分体验到了凝聚态物理的乐趣,因此他将凝聚态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,逐步获得科研能力的提升。
在读研时,华陈强阅读了大量的文献,“鱼离水则身枯,心离书则神索”,这些文章帮助他不断开阔学术视野。也正是对科研基础的夯实,他慢慢坚定了对科研的兴趣,从而一心扎入其中,逐步取得了不少成果。其中令他最为自豪的是博士阶段对二维黑砷的研究。他所在的团队首次在薄层黑砷二维电子态中发现了外电场连续、可逆调控的强自旋轨道耦合效应,实现了对自旋的高速精准控制;同时在全新的自旋-能谷耦合的Rashba物理现象中,发现了新奇的量子霍尔态。该研究将对高效率、低能耗自旋电子器件研制提供坚实基础,对进一步加深量子霍尔现象的理解,以及依托拓扑超导器件的量子计算研究具有积极意义。华陈强透露团队正在做下一步的研究,期待收获新的学术成果。
在采访中,华陈强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,大到整个社会,小至个人,只有在不断的尝试和突破中,才会迸发出更大潜能。他鼓励在读的本科生、硕士生要勇敢尝试,成就一个更优秀的自己。
不与纷杂心,自探己生意
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,华陈强也有着令自己难忘的科研经历。研二时,在阅读专题文章并与导师讨论后,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课题。尽管当时的条件苛刻,他凭着自主性和积极性,依然成功地完成了计算。这段经历也让他学会了许多必要的技能,例如画图、插图、文献插入等等,为他之后的学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华陈强认为科研人员无法避开的两大共同问题,第一是不知道做什么,其次是遇到难题后无法坚持。对此,他认为优秀的科研人员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素质:首先,要坚持不懈。华陈强提到,我们总会遇到某些挫折的瓶颈期,但不该陷入迷茫与不安之中,而是要学会自己积极解决问题,或者及时向导师寻求帮助,就像《论语》中所说:“譬如平地,虽覆一篑,进,吾往也”。第二,要有眼光。他时刻牢记读博时老师们教育的一句话:“在看完一样事物之后要学会举一反三。”华陈强建议我们要学会发现,找寻一个好课题并发现其中的好东西,争取做出创新性成果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得钻研难题。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,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挖一口深井。第三,要合理安排时间。他提到自己准备考研时面临实习的冲突。高效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,帮助他顺利进入研究生生涯,更为现在的高效工作与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听心声选择,守航向远征
对学弟学妹们,华陈强分享了一些做学生时的心得。他建议新生要先学会适应大学的生活,在充分了解大学的学习强度之后,可以先尝试阅读与科研相关的文章,判断自己是否对科研感兴趣,再向老师学习汲取经验,进而做下一阶段的选择:究竟是读研还是工作。作为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的副研究员,华陈强在激励和指导年轻科研人员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。他认为应该因材施教,针对个人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,把控好特定的节奏。对于自己的研究生,华陈强考虑到学校学科的特点,提前为其规划并与之商讨,从事机器学习方向,为将来就业做打算并且能够更快融入团队,相互讨论,从中有所收获。他希望学弟学妹们戒骄戒躁,学好专业知识,不管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或成为教师都能打下扎实的基础。
与华陈强校友合影(左二为华陈强)
校友简介:
华陈强,毕业于2016届物理学(师范)专业。浙江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研院博士后,现为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物理化学平台副研究员,从事机器学习辅助与分子动力学、紧束缚近似模拟和凝聚态物理/材料科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。目前已累计以一作与通讯(含共同)在Nature、 Phys. Rev. B、Adv. Sci.、Adv. Mater.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5篇。
地址: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勤园19号楼
邮编:311121 联系电话:0571-28865286
Copyright © 2020 杭州师范大学物理学院
公安备案号: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