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研成果

当前位置 :  首页 > 科学研究 > 科研成果

沈李炯副研究员(第一作者)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在APL Photonics 发表最新成果

来源 : 物理学院     作者 : 物理学院     时间 : 2025-01-14  访问量 : 306

沈李炯



第一作者:沈李炯

发表期刊:APL Photonics

期刊 Impact Factor: 5.4 (JCR 一区,中科院一区)

第一单位:杭州师范大学

论文网址:https://doi.org/10.1063/5.0233772

成果简介: 

在量子密钥分发(QKD)系统中,物理设备的不完善会导致安全漏洞,从而对这一技术的核心安全前提构成挑战。QKD系统的一个关键漏洞是针对单光子探测器的探测器致盲/伪态攻击系列。实验证明,这类攻击对基于雪崩光电二极管和超导纳米线的探测器均有效。过去十年,人们对探测器操控攻击的防御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。然而,大多数防御措施都存在缺陷,如显著增加整体成本和复杂性,或大幅降低QKD密钥生成速率。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光电探测器的自检方法,用以识别除单光子量级信号以外的任何操控行为。我们展示了三种检测探测器操控攻击的方法,均使用合法用户控制的简单光源(LE),并将其与单光子探测器弱耦合。在LE关闭且探测器未致盲的情况下,每个探测器输出的光子检测事件来自合法发送方的光子或背景事件。为了成功攻击,专门的攻击者会尽力使“伪态”与探测器的正常响应难以区分。当LE以低电平开启时,耦合到单光子探测器的光功率远低于攻击者发送的致盲功率。因此,只有未致盲的探测器才会产生额外的标志事件。合法用户可以通过监测LE开启时的时间间隔T内的光子检测统计量来检测致盲攻击。或者,通过开启LE进行极端时间开启,根据是否出现紧接着的单光子探测事件来识别攻击,这种情况下应将光功率设置在足够低的水平,可以在未致盲的单光子探测器上以单位概率引起单光子探测事件。进一步增加LE的光功率会导致第三个示例中的情况,即探测器将被合法用户控制的本地LE致盲。未受攻击者操控的探测器应在开启LE后立即产生单光子探测事件,并在其余的自致盲间隔内保持静默。我们使用低成本LED和InGaAs单光子探测器(商业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中最常用的探测器)在实验中对所有三种方案中的防御措施进行了验证。

研究结果以杭师大物理学院为第一单位发表于APL Photonics 10, 016106 (2025)。杭州师范大学沈李炯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。


联系我们

地址: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勤园19号楼
邮编:311121 联系电话:0571-28865286
Copyright © 2020 杭州师范大学物理学院
公安备案号:33011002011919  浙ICP备11056902号-1

  • 学院官微
版权所有 © 杭州师范大学物理学院
地址: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勤园19号楼
联系电话:0571-28865286 邮编:311121
  公安备案号:33011002011919  浙ICP备11056902号-1